投资学习
本页位置:首页 > 投资学习 > 投资技巧 > 我国应如何应对中美贸易顺差?

我国应如何应对中美贸易顺差?

作者:管理员 来源:鑫汇宝2017-03-09 【字体:

我国应如何应对中美贸易顺差?(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要转变出口方式。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产业层次较低,在对美出口中,我国依托资源、劳动力等优势,出口的产品以比其它国家较低的价格占领美国市场。

我国应如何应对中美贸易顺差?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首先,要转变出口方式。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产业层次较低,在对美出口中,我国依托资源、劳动力等优势,出口的产品以比其它国家较低的价格占领美国市场。把自己的产品定位为中、低消费的商品。因此,要改变中美贸易顺差中我国的被动地位,必须实施战略转型,从资源消耗型、劳动密集型贸易战略,转变为资源节约型、利益导向型出口。其次,要提高利用外资门槛。针对美国对我国投资的方向大多为劳动密集型、资源型产业的特点,要通过政策强制性手段,促使其投入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升级改造,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产业层次,增强产业弹性。第三,要实施出口的多样化。针对中美贸易顺差对我国的不利影响,我国要积极拓展出口渠道,寻找更多发展中国家及欧盟等战略伙伴,分散出口总量,减少对美国市场的过分依赖。当前我国的出口产品均属于中、低端消费品,将产品的低价格作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应在美国、欧盟、日本等贸易伙伴外,积极拓展非洲、中东、南洋这部分外贸市场,拓宽出口的半径。实施出口的多样化,探索使用非美元货币进行外贸交易,将是我国未来对外贸易发展中势在必行的手段。

(二)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我国在对美贸易中的“顺差”现状与被动地位,终其原因就是因为我国产业结构不够优化,产品结构、结构、区域发展还不均衡,使得外贸出口形成了新的瓶颈,我国成为美国高污染、高耗能、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集散地,为美国生产初级产品。因此,必须从产业结构方面着手。一要调整产品结构。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高附加值为产业发展的基点,适当压缩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产业构成中的比例,提高高技术类产业出口的市场份额。加强新产品开发力度,延长产业链,拓展下游应用领域,寻找新的增长点,以国内需求为基准,以国际需求为拉动,敢于创造需求、引领全球市场。加快对资源依赖程度小、附加值较大的出口产品生产。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例如:对我国浙江、福建等现有的服装出口基地进行转型升级,要积极改变其“世界加工厂”的地位,加强自主产品的研发,重新进行国际产业分工,提高产品附加值。二要调整资本结构。在稳定目前资本结构的基础上,广泛吸收民间资本,适当调整国有、民营、外资比例。大力推进国企改革、重组,摒弃陈旧的运行机制,建立适应新时期对美贸易要求的生产经营制度。尤其是对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使国有及国有控股逐步转化为集体和民营。优化调整企业产权结构,大力发展混合型经济,取长补短,因地制宜,通过加强并购重组、推动优秀企业上市,增强外贸出口企业的整体素质。三要调整区域结构。根据产业布局、市场、环保的需求,顺应产业向海外和中西部转移的趋势,适度调整产业的区域结构。把重点企业逐步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转移,为出口产品的生产提供更广阔的地理空间和环境。以布局合理化和效率最大化为原则,以市场为导向,强化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发挥各地区在能源、资源、人力、市场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发挥产业链配套作用,最大限度实现资源整合、优化配置,形成东部和西部、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环境承载能力强的地区和弱的地区优势互补的产业布局。

(三)加强自主品牌建设和自主科技创新

缺少品牌创新,没有高科技产业作为支撑,是导致我国国际分工中处于劣势的重要因素。因此,中国应大力加强自主品牌创新,一方面要适当在税收和资金、土地等方面予以技术创新企业优惠待遇,扶植中小企业进行技术改造,针对外贸企业,在科技研发方面给予产业政策和战略性贸易政策倾斜。例如:当前我国各省市为了招商引资,都在大力推进“产业园区”建设,对入驻园区的所有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土地政策支持。在未来的发展中,必须提高入园门槛,对现有政策进行改变,只对有科技带动力的外资企业给予优惠。另一方面,要积极发展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以高技术产品代替劳动密集型、高污染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通过研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增强产品在国际竞争中的实力。要建立和完善保障安全立法,对那些使用落后生产技术、产能过剩和高污染生产企业进行严格整治和监督,建立严厉的违法处罚制度加强行政措施。第三是针对美国通过贸易保护壁垒限制高科技产品出口这一现状,政府部门要增强与美国双边贸易谈判的筹码,使这一现象得以改观,在引进外资的同时,引进美国的高新技术,提高我国参与国际贸易的分工的产业层次。


免责声明:此消息为鑫汇宝原创或转自合作媒体,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伦敦金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