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本页位置:首页 > 资讯 > 机构观点 > 美联储或失去对CPI压力掌控!加息恐提前?

美联储或失去对CPI压力掌控!加息恐提前?

作者:管理员 来源:鑫汇宝2021-10-12 【字体:

近期,美债市场中一项备受关注的长期通胀预期指标显示,美联储可能失去对正在上升的通胀压力的掌控。各大投行分析师对美联储即将启动减码的方式及美国债务上限问题对债券市场的影响做出分析。值得注意的是,持续的供应链混乱有可能将通胀维持在高位,提升通胀预期,并迫使美联储在2022年提前加息。

近期,美债市场中一项备受关注的长期通胀预期指标显示,美联储可能失去对正在上升的通胀压力的掌控。各大投行分析师对美联储即将启动减码的方式及美国债务上限问题对债券市场的影响做出分析。值得注意的是,持续的供应链混乱有可能将通胀维持在高位,提升通胀预期,并迫使美联储在2022年提前加息。

美债策略师研究美联储可能减码方式和债务上限协议影响

美国银行及德意志银行美国利率策略师在每周研究报告中均表示,短期债务上限协议将允许美国国债收益率进一步上升,但巴克莱、高盛认为经济下行风险应该会限制债券市场的下跌。策略师们还考虑了美联储可能采取的减码方式。

美国银行(Mark Cabana,10月8日报告)

美债的空头趋势将继续,因美国经济数据改善、财政进展、美联储鹰派基调和技术性因素然而,如果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年底前达到1.75%,则建议不要继续做空,因为如果没有工资通胀,美联储可能会继续支持经济增长并保持政策宽松。即使鲍威尔连任主席,明年美联储决策层的组成看起来会更加鸽派。随着经济复苏日趋成熟,经济增速和通胀明年应会降温。

巴克莱(Anshul Pradhan,10月8日报告)

过去一个月美国国债收益率的急剧上升,显示出期限溢价主导的国债抛售。它反映了比预期更积极的减码、病毒变种带来的下行风险、以及能源价格上涨对通胀的影响,这些都推高了实际期限溢价和通胀风险溢价。经济下行风险应该会限制债券市场的抛售。

蒙特利尔银行(Ian Lyngen,Ben Jeffery,10月8日报告)

关于美联储减码,每月减少购买100亿美元国债和50亿美元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会显得很简洁,并将符合2022年中结束减码的指引。本周的国债拍卖应该会受益于债务上限辩论推后至12月3日。

德意志银行(Steven Zeng,10月8日报告)

债务上限协议应该会改善风险情绪,并有助于推高利率。美联储可能在11月份FOMC会议上宣布减码;委员会可能只会提供广泛的参数,并将细节留给公开市场操作部门。在这种情况下,纽约联储在11月3日会议之后的首次购买将显示减少的购买金额。

高盛(Praveen Korapaty,10月8日报告)

预计收益率波动率应会下降,因经济增长减速且减码预期已经被市场消化。美债抛售应该会开始失去动力,但9月 CPI有可能推高利率。

道明证券(Priya Misra,其他,10月8日报告)

11月减码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但9月就业报告疲软应该会抑制部分对2022年加息定价的热情,而薪资数据会给长期收益率带来上行压力,因为对滞涨的担忧持续存在。建议投资者持有5年期美国国债,预计10年期实际利率将继续攀升。同时预计5s30s收益率曲线将变陡,因美联储加息预期料将从2022年12月转向2023年底。

美国通胀预期指标逼近7年高点,美联储加息或不得不提前

5年期远期盈亏平衡通胀率接近约七年来最高水平,这是该指数近几个月来第二次发出类似警示。 5月份,类似的上涨促使前美联储理事会货币和金融市场分析主管Brian Sack加入其他官员行列,警告美联储有必要发出政策调整信号。

虽然美联储6月表示将开始讨论缩减债券购买,上个月为11月发布减码声明做了铺垫,但能源价格螺旋式上升以及工资上行再次推高了盈亏平衡通胀率。随着即将到来的减码被认为已无悬念,只有关于加息时间的暗示才能被市场认为美联储偏鹰信号。

德银表示:“通胀预期现在显然已经脱离了低通胀机制。5年期远期盈亏平衡通胀率再次叩响250基点大关。有足够的证据表明,盈亏平衡指标最终会‘跨越卢比孔河’,脱离2014年后的低通胀机制。”

本月初,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调查预期中值显示, 9月消费者对未来五到十年通胀率的预期升至3%,追平5月份触及的近8年高点。

截至10月1日, 美联储自己制定的5年期远期盈亏平衡通胀率为2.28%。5月11日达到2.55%,为2014年2月以来最高水平。截至10月8日, 彭博开发的一个更新频率更高的类似指标从10月1日的2.24%升至2.36%。

持续的供应链混乱有可能将通胀维持在高位,提升通胀预期,并迫使美联储在2022年提前加息。


免责声明:此消息为鑫汇宝原创或转自合作媒体,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伦敦金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