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頁位置:首頁 > 資訊 > 市場動態 > 美國三季度GDP難以V型複蘇 全球年內縮水6萬億美元?

美國三季度GDP難以V型複蘇 全球年內縮水6萬億美元?


作者:管理員 來源:鑫匯寶2020-04-28 【字體:

Guggenheim Investments首席投資官Scott Minerd認為,經濟可能需要四年時間才能恢復到冠狀病毒大流行引發全球危機之前的活動水平,認為GDP將在第三季度以V型加速恢復到疫情之前的水平是不現實的。彭博經濟研究預計2020年全球經濟將因新冠疫情而萎縮4%,各國政府在刺激上應當采取一種寧濫勿缺的態度,因為若是做得不夠的話,到頭來代價還會更大。

GuggenheimInvestments首席投資官ScottMinerd認為,經濟可能需要四年時間才能恢復到冠狀病毒大流行引發全球危機之前的活動水平。他發表於4月26日的報告稱,“認為GDP將在第三季度以V型加速恢復到疫情之前的水平是不現實的。”

Minerd說,儘管政府盡其所能為受病毒影響的企業和個人提供幫助,但這種幫助很可能“不夠,且方向錯誤,並充滿意想不到的後果。”在過去五周中申請失業救濟的2600萬人中,即使經濟完全解封,也不會立即恢復工作。

金價周一下跌近1%,並於周二早盤延續跌勢。因美債收益率上升,且許多國家計劃放鬆新冠疫情相關封鎖措施推動了投資者對風險較高資產的興趣,但政府史無前例的刺激措施仍給黃金提供了潛在支撐。

失業率可能會上升到30%,並且到今年年底仍可能達到兩位數。同時,由於一半的美國人儲蓄不到500美元,因此沒有做好應對風暴的準備,消費者信心將受到嚴重打擊。很少有人會立即外出購買汽車並去電影院看電影,對家庭部門的破壞是如此嚴重,以至於將削弱這十個年頭裏大部分時間的生活水平。

1.jpg

經濟上最脆弱的家庭正在經曆大多數裁員的影響,對企業現金流的破壞將無處不在,並且反彈不平衡。隨著鼓勵企業在已經過度杠杆化的企業部門積累更多的債務,信貸方麵幾乎沒有積極的結果。

向家庭寄出1200美元的支票對解決問題幾乎沒有作用,因為這些付款沒有針對性。許多仍在工作且財務健康的人都會得到他們不需要的支票。現在繼續留住雇員並發放薪水的企業會發現,由於需求減少,他們無法維持長期就業。在麵臨不可避免的結果之前,需要制定計劃來解決這些問題。

美聯儲購買不可能將壞賬變成好賬。不謹慎的買家可能將美聯儲流動性誤認為是信貸實力,並在降級和違約開始時付出代價。美聯儲和財政部通過使信貸風險社會化,實質上已經造成了新的道德風險,美國將永遠無法回到我們之前所熟悉的自由市場資本主義。

2.jpg

說全球經濟今年縮水6萬億美元恐怕都太過樂觀

基於經濟下半年開始複蘇的假設,彭博經濟研究預計2020年全球經濟將因新冠疫情而萎縮4%。

經濟現已進入速度和嚴重程度空前的下行通道,大多數發達經濟體正麵臨大蕭條以來的最慘境遇。相對於年初的預期,這一產值縮水的代價將超過6萬億美元。”

如此大的產值縮水還是“基於對疫情和經濟複蘇的樂觀預期得出的結論”,由此可見世界各國決策者在努力減小疫情衝擊方麵所麵臨挑戰是多麼艱巨。按照這樣的情境預期,美國經濟今年將萎縮6.4%,歐元區GDP將萎縮8.1%,日本產值將萎縮4%。

3.jpg

下行風險非常大。隨著各國政府相繼采取行動放鬆全國範圍內的防疫封鎖措施,或將出現的第二波疫情有可能使全球經濟縮水幅度擴大到5.6%。如果刺激不力,縮水幅度更是可能高達7.2%。

但是經濟學家表示,與1997年的亞洲危機和2009年的全球衰退不同的是,當前這波衝擊不是由經濟基本面和金融失衡引起的。那也就意味著各國若能動用充分刺激措施彌補產值的損失,經濟仍有望出現快速複蘇。

各國政府在刺激上應當采取一種寧濫勿缺的態度,因為若是做得不夠的話,到頭來代價還會更大。

多國制定計劃放鬆疫情封鎖限製措施,提振風險意願

美元周一全麵下跌,因多國制定計劃放鬆疫情封鎖限製措施之際,提振風險意願,並降低對美元的避險需求。德意誌銀行等企業公佈的樂觀業績,進一步增強了市場的樂觀情緒,此前有跡象顯示,許多國家將很快放鬆新冠疫情相關封鎖措施。

華爾街股市周一在忙碌的財報周開始之際上漲逾1%,投資者將希望的目光投向了美國幾個州,這些州正計劃放鬆為遏製新冠病毒大流行而實施的限製措施。

道瓊斯工業指數上漲358.51點,或1.51%,收於24133.78點;標普500指數上漲41.74點,或1.47%,收於2878.48點;納斯達克指數收高95.64點,或1.11%,報8730.16點。

金價周一下跌近1%,並於周二早盤延續跌勢。因美債收益率上升,且許多國家計劃放鬆新冠疫情相關封鎖措施推動了投資者對風險較高資產的興趣,但政府史無前例的刺激措施仍給黃金提供了潛在支撐。




免責聲明:此消息為鑫匯寶原創或轉自合作媒體,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倫敦金投資建議。